# 關於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反思最近,我讀完了兩本主要記錄2010年代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歷史書,分別代表了兩種對立的觀點:- Jonathan Bier的《The Blocksize War》,從支持小區塊的視角講述- Roger Ver和Steve Patterson的《Hijacking Bitcoin》,從支持大區塊的視角講述閱讀這兩本記錄我親身經歷並參與過的事件的歷史書,令人着迷。雖然我對大多數事件和雙方的敘述都很了解,但還是有一些不知道或忘記的有趣細節,用新的眼光看待這些情況也很有趣。當時,我是一個"支持大區塊"的人,不過是務實的中等區塊派,反對極端的增長或絕對化的聲明。那麼我現在是否仍然支持當時的觀點呢?## 小區塊派如何看待區塊大小戰爭?區塊大小戰爭最初圍繞一個簡單問題:比特幣是否應該通過硬分叉將區塊大小限制從1 MB提高,以允許處理更多交易、降低費用,但代價是使節點運行和驗證變得更難且更昂貴?Bier的書給我的印象是,盡管小區塊派確實關心這個具體問題,但他們更關心的是協議級別問題如何決定。在他們看來,協議變更(特別是"硬分叉")應該非常罕見,並且需要協議用戶的高度共識。比特幣並不試圖與支付處理器競爭。相反,比特幣試圖成爲一種完全新型的貨幣,不受中央組織和中央銀行控制。如果比特幣開始擁有一個高度活躍的治理結構,或者容易受到礦工、交易所或其他大公司的操控,它將永遠失去這種寶貴的獨特優勢。在Bier的敘述中,大區塊派引起小區塊派最大不適的是,他們經常試圖讓相對少數的大玩家聚集在一起,以合法化並推動他們偏好的變更------這與小區塊派關於如何進行治理的觀點完全背道而馳。## 大區塊派如何看待區塊大小戰爭?大區塊派通常關注一個關鍵問題:比特幣究竟應該是什麼?它應該是價值存儲------數字黃金,還是支付手段------數字現金?對他們來說,從一開始就很清楚,原始願景以及所有大區塊派認同的願景是數字現金。白皮書中甚至明確提到這一點!大區塊派還經常引用中本聰的另外兩件作品:1. 白皮書中的簡化支付驗證部分,討論了當區塊變得非常大時,個體用戶可以使用Merkle證明來驗證他們的支付是否被包含在內,而不需要驗證整個鏈。2. Bitcointalk上的一段話,倡導通過硬分叉逐步增加區塊大小。對他們來說,從關注數字現金到數字黃金的轉變是一種轉向,這種轉變是由一個小而緊密聯繫的核心開發者小組同意的,然後他們認爲,由於他們內部討論了這個問題並得出了結論,他們有權將他們的觀點強加於整個項目。小區塊派確實提出了比特幣可以同時作爲現金和黃金的解決方案------即,比特幣成爲專注於作爲黃金的"第一層",而建立在比特幣之上的"第二層"協議,如閃電網絡,提供無需使用區塊鏈進行每筆交易的廉價支付。然而,這些解決方案在實踐中非常不足,Ver用了好幾章深入批評它們。例如,即使每個人都切換到閃電網絡,最終仍需要增加區塊大小以容納數億用戶。此外,在閃電網絡中免信任地接收幣需要有一個在線節點,並且爲了確保你的幣不被盜,需要每週檢查一次鏈。這些復雜性,Ver認爲,將不可避免地推動用戶以中心化的方式與閃電網絡互動。## 他們觀點的關鍵區別Ver對具體辯論的描述與小區塊派一致:雙方都同意小區塊派更重視運行節點的容易性,而大區塊派更重視低廉的交易費用。他們都承認,信念上的合理差異是導致辯論的關鍵因素。但Bier和Ver對大多數更深層次問題的描述卻截然不同。對Bier來說,小區塊派代表用戶,反對一小部分但強大的礦工和交易所集團試圖爲了自身利益控制區塊鏈網路。小區塊通過確保普通用戶可以運行節點和驗證區塊鏈網路,使比特幣保持去中心化。對Ver來說,大區塊派代表用戶,反對一小部分自封的高階神職人員和風險投資支持的公司(即Blockstream),這些公司從小區塊路線圖所必需的第二層解決方案中獲利。大區塊通過確保用戶能夠繼續負擔鏈上交易費用,而無需依賴中心化的第二層基礎設施,使比特幣保持去中心化。我看到雙方在"辯論條款上的一致"最接近的地方是Bier的書承認許多大區塊派是出於好意,甚至承認他們對支持小區塊的論壇版主屏蔽反對意見的合理不滿,但頻繁批評大區塊派無能,而Ver的書更傾向於將惡意意圖甚至陰謀論歸因於小區塊派,但很少批評他們的能力。這反映了一個我在很多場合聽到的常見政治比喻,即"右派認爲左派天真,左派認爲右派邪惡"。## 我如何看待區塊大小戰爭?我現在如何看待它?在親身經歷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時,我通常站在大區塊派一邊。我對大區塊派的支持集中在幾個關鍵點上:- 比特幣的一個關鍵初衷是數字現金,高昂的手續費可能會扼殺這一用例。雖然第二層協議理論上可以提供更低的手續費,但整個概念尚未經過充分測試,小區塊派在對閃電網絡的實際效果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堅持小區塊路線圖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如今,對閃電網絡的實際使用經驗使得悲觀的觀點更加普遍。- 我對小區塊派的"元層次(meta-level)"說法並不信服。小區塊派經常聲稱"比特幣應該由用戶控制",並且"用戶不支持大區塊",但他們從未願意明確定義"用戶"是誰或如何衡量用戶的意願。大區塊派隱含地提出了至少三種不同的用戶計算方式:算力、知名公司的公開聲明和社交媒體討論,而小區塊派對每一種方式都予以否定。大區塊派並不是因爲喜歡"集團"而組織了紐約協議,而是因爲小區塊派堅持任何有爭議的變更都需要"用戶"之間的共識,簽署主要利益相關方的聲明是大區塊派認爲唯一實際可行的方法。- 隔離見證是小區塊派採用的略微增加區塊大小的提議,相對於簡單的硬分叉增加區塊大小,它顯得不必要地復雜。小區塊派最終形成了"軟分叉好,硬分叉壞"的信條(我對此強烈反對),並設計了他們的區塊大小增加方案以適應這一規則,盡管Bier承認這帶來了嚴重的復雜性,以至於許多大區塊派無法理解該提議。我覺得小區塊派不僅僅是"謹慎",他們是在不同類型的謹慎之間進行任意選擇,選擇了一種(沒有硬分叉)而犧牲了另一種(保持代碼和規範的簡潔明了),因爲這符合他們的議程。最終,大區塊派也放棄了"簡潔明了",轉向了如Bitcoin Unlimited的自適應區塊大小增加的想法,Bier(理所當然地)對此進行了嚴厲批評。- 小區塊派確實在進行非常不酷的社交媒體審查以強加他們的觀點,最終導致Theymos那句臭名昭著的話:"如果90%的/r/Bitcoin用戶認爲這些政策是不能容忍的,那麼我希望這90%的/r/Bitcoin用戶離開。"Ver的書重點關注第一點和第四點,以及第三點的一部分,同時還提出了一些與財務動機有關的不當行爲的理論------即小區塊派成立了一家名爲Blockstream的公司,該公司將在比特幣之上構建第二層協議,並同時倡導比特幣第一層應保持受限的理念,從而使這些商業的第二層網路成爲必要。Ver並不太關注比特幣應該如何治理的哲學,因爲對他來說,"比特幣由礦工治理"這一答案令人滿意。這一點我既不同意小區塊派也不同意大區塊派,我認爲:模糊的"我們拒絕實際定義的用戶共識"和極端的"礦工應該控制一切,因爲他們有一致的激勵",這兩者都都不合理。與此同時,我記得對大區塊派在一些關鍵點上的極度失望,這些觀點在Bier的書中也有共鳴。最糟糕的一點(無論是我還是Bier都認爲)是大區塊派從未願意同意任何現實的區塊大小限制原則。一個常見的觀點是"區塊大小由市場決定"------這意味着礦工應該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區塊大小,其他礦工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這些區塊。我對此強烈反對,並指出這種機制是對"市場"概念的極端扭曲。最終,當大區塊派分裂成他們自己的獨立鏈(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時,他們最終放棄了這種觀點,並設置了32 MB的區塊大小限制。當時,我實際上確實有一個原則性的方法來決定區塊大小限制。引用我2018年的一篇帖子:"比特幣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讀取區塊鏈的成本的可預測性,同時以最低可能的可預測性來承擔寫入區塊鏈的成本,其結果是在前一個指標上表現非常好,而在後一個指標上表現災難性。以太坊目前的治理模式,則在兩者之間達到了中等的可預測性。"我後來在2022年的一條推文中重復了這個觀點。本質上,這一哲學是:我們應該在增加寫入鏈的成本(即交易費用)和讀取鏈的成本(即節點的軟件要求)之間取得平衡。理想情況下,如果使用區塊鏈的需求增加100倍,我們應該將痛苦分攤一半,讓區塊大小增加10倍,費用增加10倍(交易費用的需求彈性接近1,因此在實踐中這基本上是可行的)。然而,這種折衷導向(或"凹性")的方法從未被任何一派接受;對一方來說可能感覺過於"中央計劃",對另一方來說則過於"含糊"。我覺得這裏大區塊派的過錯比小區塊派更大;小區塊派在一開始是願意適度增加區塊大小的(例如Adam Back的2/4/8計劃),而是大區塊派不願妥協,迅速從倡導單次增加到特定較大數值,轉向一種總體哲學,即幾乎任何對區
比特幣分叉之爭的歷史反思:大小區塊派觀點對比分析
關於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反思
最近,我讀完了兩本主要記錄2010年代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歷史書,分別代表了兩種對立的觀點:
閱讀這兩本記錄我親身經歷並參與過的事件的歷史書,令人着迷。雖然我對大多數事件和雙方的敘述都很了解,但還是有一些不知道或忘記的有趣細節,用新的眼光看待這些情況也很有趣。當時,我是一個"支持大區塊"的人,不過是務實的中等區塊派,反對極端的增長或絕對化的聲明。那麼我現在是否仍然支持當時的觀點呢?
小區塊派如何看待區塊大小戰爭?
區塊大小戰爭最初圍繞一個簡單問題:比特幣是否應該通過硬分叉將區塊大小限制從1 MB提高,以允許處理更多交易、降低費用,但代價是使節點運行和驗證變得更難且更昂貴?
Bier的書給我的印象是,盡管小區塊派確實關心這個具體問題,但他們更關心的是協議級別問題如何決定。在他們看來,協議變更(特別是"硬分叉")應該非常罕見,並且需要協議用戶的高度共識。
比特幣並不試圖與支付處理器競爭。相反,比特幣試圖成爲一種完全新型的貨幣,不受中央組織和中央銀行控制。如果比特幣開始擁有一個高度活躍的治理結構,或者容易受到礦工、交易所或其他大公司的操控,它將永遠失去這種寶貴的獨特優勢。
在Bier的敘述中,大區塊派引起小區塊派最大不適的是,他們經常試圖讓相對少數的大玩家聚集在一起,以合法化並推動他們偏好的變更------這與小區塊派關於如何進行治理的觀點完全背道而馳。
大區塊派如何看待區塊大小戰爭?
大區塊派通常關注一個關鍵問題:比特幣究竟應該是什麼?它應該是價值存儲------數字黃金,還是支付手段------數字現金?對他們來說,從一開始就很清楚,原始願景以及所有大區塊派認同的願景是數字現金。白皮書中甚至明確提到這一點!
大區塊派還經常引用中本聰的另外兩件作品:
白皮書中的簡化支付驗證部分,討論了當區塊變得非常大時,個體用戶可以使用Merkle證明來驗證他們的支付是否被包含在內,而不需要驗證整個鏈。
Bitcointalk上的一段話,倡導通過硬分叉逐步增加區塊大小。
對他們來說,從關注數字現金到數字黃金的轉變是一種轉向,這種轉變是由一個小而緊密聯繫的核心開發者小組同意的,然後他們認爲,由於他們內部討論了這個問題並得出了結論,他們有權將他們的觀點強加於整個項目。
小區塊派確實提出了比特幣可以同時作爲現金和黃金的解決方案------即,比特幣成爲專注於作爲黃金的"第一層",而建立在比特幣之上的"第二層"協議,如閃電網絡,提供無需使用區塊鏈進行每筆交易的廉價支付。然而,這些解決方案在實踐中非常不足,Ver用了好幾章深入批評它們。例如,即使每個人都切換到閃電網絡,最終仍需要增加區塊大小以容納數億用戶。此外,在閃電網絡中免信任地接收幣需要有一個在線節點,並且爲了確保你的幣不被盜,需要每週檢查一次鏈。這些復雜性,Ver認爲,將不可避免地推動用戶以中心化的方式與閃電網絡互動。
他們觀點的關鍵區別
Ver對具體辯論的描述與小區塊派一致:雙方都同意小區塊派更重視運行節點的容易性,而大區塊派更重視低廉的交易費用。他們都承認,信念上的合理差異是導致辯論的關鍵因素。
但Bier和Ver對大多數更深層次問題的描述卻截然不同。對Bier來說,小區塊派代表用戶,反對一小部分但強大的礦工和交易所集團試圖爲了自身利益控制區塊鏈網路。小區塊通過確保普通用戶可以運行節點和驗證區塊鏈網路,使比特幣保持去中心化。對Ver來說,大區塊派代表用戶,反對一小部分自封的高階神職人員和風險投資支持的公司(即Blockstream),這些公司從小區塊路線圖所必需的第二層解決方案中獲利。大區塊通過確保用戶能夠繼續負擔鏈上交易費用,而無需依賴中心化的第二層基礎設施,使比特幣保持去中心化。
我看到雙方在"辯論條款上的一致"最接近的地方是Bier的書承認許多大區塊派是出於好意,甚至承認他們對支持小區塊的論壇版主屏蔽反對意見的合理不滿,但頻繁批評大區塊派無能,而Ver的書更傾向於將惡意意圖甚至陰謀論歸因於小區塊派,但很少批評他們的能力。這反映了一個我在很多場合聽到的常見政治比喻,即"右派認爲左派天真,左派認爲右派邪惡"。
我如何看待區塊大小戰爭?我現在如何看待它?
在親身經歷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時,我通常站在大區塊派一邊。我對大區塊派的支持集中在幾個關鍵點上:
比特幣的一個關鍵初衷是數字現金,高昂的手續費可能會扼殺這一用例。雖然第二層協議理論上可以提供更低的手續費,但整個概念尚未經過充分測試,小區塊派在對閃電網絡的實際效果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堅持小區塊路線圖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如今,對閃電網絡的實際使用經驗使得悲觀的觀點更加普遍。
我對小區塊派的"元層次(meta-level)"說法並不信服。小區塊派經常聲稱"比特幣應該由用戶控制",並且"用戶不支持大區塊",但他們從未願意明確定義"用戶"是誰或如何衡量用戶的意願。大區塊派隱含地提出了至少三種不同的用戶計算方式:算力、知名公司的公開聲明和社交媒體討論,而小區塊派對每一種方式都予以否定。大區塊派並不是因爲喜歡"集團"而組織了紐約協議,而是因爲小區塊派堅持任何有爭議的變更都需要"用戶"之間的共識,簽署主要利益相關方的聲明是大區塊派認爲唯一實際可行的方法。
隔離見證是小區塊派採用的略微增加區塊大小的提議,相對於簡單的硬分叉增加區塊大小,它顯得不必要地復雜。小區塊派最終形成了"軟分叉好,硬分叉壞"的信條(我對此強烈反對),並設計了他們的區塊大小增加方案以適應這一規則,盡管Bier承認這帶來了嚴重的復雜性,以至於許多大區塊派無法理解該提議。我覺得小區塊派不僅僅是"謹慎",他們是在不同類型的謹慎之間進行任意選擇,選擇了一種(沒有硬分叉)而犧牲了另一種(保持代碼和規範的簡潔明了),因爲這符合他們的議程。最終,大區塊派也放棄了"簡潔明了",轉向了如Bitcoin Unlimited的自適應區塊大小增加的想法,Bier(理所當然地)對此進行了嚴厲批評。
小區塊派確實在進行非常不酷的社交媒體審查以強加他們的觀點,最終導致Theymos那句臭名昭著的話:"如果90%的/r/Bitcoin用戶認爲這些政策是不能容忍的,那麼我希望這90%的/r/Bitcoin用戶離開。"
Ver的書重點關注第一點和第四點,以及第三點的一部分,同時還提出了一些與財務動機有關的不當行爲的理論------即小區塊派成立了一家名爲Blockstream的公司,該公司將在比特幣之上構建第二層協議,並同時倡導比特幣第一層應保持受限的理念,從而使這些商業的第二層網路成爲必要。Ver並不太關注比特幣應該如何治理的哲學,因爲對他來說,"比特幣由礦工治理"這一答案令人滿意。這一點我既不同意小區塊派也不同意大區塊派,我認爲:模糊的"我們拒絕實際定義的用戶共識"和極端的"礦工應該控制一切,因爲他們有一致的激勵",這兩者都都不合理。
與此同時,我記得對大區塊派在一些關鍵點上的極度失望,這些觀點在Bier的書中也有共鳴。最糟糕的一點(無論是我還是Bier都認爲)是大區塊派從未願意同意任何現實的區塊大小限制原則。一個常見的觀點是"區塊大小由市場決定"------這意味着礦工應該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區塊大小,其他礦工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這些區塊。我對此強烈反對,並指出這種機制是對"市場"概念的極端扭曲。最終,當大區塊派分裂成他們自己的獨立鏈(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時,他們最終放棄了這種觀點,並設置了32 MB的區塊大小限制。
當時,我實際上確實有一個原則性的方法來決定區塊大小限制。引用我2018年的一篇帖子:
"比特幣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讀取區塊鏈的成本的可預測性,同時以最低可能的可預測性來承擔寫入區塊鏈的成本,其結果是在前一個指標上表現非常好,而在後一個指標上表現災難性。以太坊目前的治理模式,則在兩者之間達到了中等的可預測性。"
我後來在2022年的一條推文中重復了這個觀點。本質上,這一哲學是:我們應該在增加寫入鏈的成本(即交易費用)和讀取鏈的成本(即節點的軟件要求)之間取得平衡。理想情況下,如果使用區塊鏈的需求增加100倍,我們應該將痛苦分攤一半,讓區塊大小增加10倍,費用增加10倍(交易費用的需求彈性接近1,因此在實踐中這基本上是可行的)。
然而,這種折衷導向(或"凹性")的方法從未被任何一派接受;對一方來說可能感覺過於"中央計劃",對另一方來說則過於"含糊"。我覺得這裏大區塊派的過錯比小區塊派更大;小區塊派在一開始是願意適度增加區塊大小的(例如Adam Back的2/4/8計劃),而是大區塊派不願妥協,迅速從倡導單次增加到特定較大數值,轉向一種總體哲學,即幾乎任何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