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藍,描繪你的無限可能!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動玩法
1. 在 Gate廣場 發布原創內容(圖片 / 視頻 / 手繪 / 數字創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藍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標題或正文必須包含標籤: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內容中需附上一句對Gate的祝福或寄語(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辦越好,藍色永恆!”)。
4. 內容需爲原創且符合社區規範,禁止抄襲或搬運。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Gate × Redbull 聯名賽車拼裝套裝
二等獎(3名):Gate品牌衛衣
三等獎(5名):Gate品牌足球
備注:若無法郵寄,將統一替換爲合約體驗券:一等獎 $200、二等獎 $100、三等獎 $50。
🏆 評選規則
官方將綜合以下維度評分:
創意表現(40%):主題契合度、創意獨特性
內容質量(30%):畫面精美度、敘述完整性
社區互動度(30%):點讚、評論及轉發等數據
發行一個穩定幣要多少錢?
發行穩定幣並非易事。除了技術,企業還需投入千萬美元在金融牌照、資金託管、儲備管理與系統安全等合規與維運,這是一場資本雄厚的硬仗。 (前情提要:彭博觀點:香港計程車示範了「穩定幣日常生活」完美案例 ) (背景補充:德勤調查:99%企業CFO將長期採用加密貨幣,穩定幣與比特幣備受關注) 這不是一個能輕裝上陣的創業機會。從華爾街的投行,到灣區的科技公司,再到亞洲的金融巨頭與支付平台,越來越多企業盯上了同一門生意——穩定幣發行。 規模效應下,穩定幣發行商的邊際發行成本為零,在他們眼中這像是一場穩賺不賠的套利遊戲。在當前的全球利率環境下,利差收益無比誘人,穩定幣發行方只需把用戶的美元存進短期美債,每年就能穩定靠 4%~5% 的利差收入躺著賺進數十億美元。 Tether 和 Circle 早已證明這條路行得通,而隨著不同地區的穩定幣法案逐步落地,合規路徑也變得更清晰,越來越多企業躍躍欲試,連 PayPal、Stripe 這樣的 FinTech 巨頭也都在迅速入場。更不用說穩定幣還天然具備與支付、跨境結算乃至 Web3 場景整合的能力,想像空間巨大。 穩定幣,已經成為了全球金融公司的必爭之地。 但問題也正在這裡,很多人只看到了穩定幣「看起來無風險」的套利邏輯,卻忽略了這是一門重資本、高門檻的生意。 如果一家企業,想要合法合規地發行一款穩定幣,到底要花多少錢? 本文將拆解一枚穩定幣背後的真實成本,告訴你這場看似輕巧的套利生意,到底值不值得做。 穩定幣發行背後的幾筆帳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發行穩定幣無非是發一個鏈上資產,從技術層面看似乎門檻不高。 然而,真正以合規身份、面向全球用戶推出一款穩定幣,其背後的組織結構與系統要求遠比想像中複雜。不僅涉及金融牌照、審計,更包括資金託管、儲備管理、系統安全與持續維運等多個維度的重資產投入。 從成本與複雜度來看,其整體建設要求已不亞於一家中型銀行或合規交易所。 穩定幣發行方面臨的第一道門檻,是合規體系的建構。 他們往往需要同步應對多個司法管轄區的監管要求,獲取包括美國 MSB、紐約州 BitLicense、歐盟 MiCA、新加坡 VASP 等關鍵性牌照。這些牌照背後,是詳盡的財務披露、反洗錢機制,以及持續的監控與合規報告義務。 對標具備跨境支付能力的中型銀行,穩定幣發行方每年的合規與法律支出往往高達千萬美元,只為滿足最基本的跨境營運資格。 除了牌照,KYC/AML 系統的建置也屬硬性要求。專案方通常需引入成熟的服務商、合規顧問與外包團隊,持續營運客戶盡職調查、鏈上審查、地址黑名單管理等一整套機制。 在監管趨嚴的今天,若無法建立強韌的 KYC 與交易審查能力,幾乎難以獲得主要市場的准入許可。 市場分析指出,HashKey 為申請香港 VASP 牌照,所需的各項成本總和高達 2,000 萬至 5,000 萬港幣,且需配備至少 2 名監管負責人(RO),並必須與三大會計師事務所合作,費用比傳統行業高出數倍。 除了合規,儲備管理也是穩定幣發行中的關鍵成本,涵蓋資金託管與流動性安排兩大部分。 表面上看,穩定幣的資產負債結構並不複雜,用戶儲值美元,發行方購買等值短期美債。 但一旦儲備規模突破 10 億、甚至 100 億美元,其背後的營運成本將迅速上升。僅資金託管一項,年費就可能達到千萬美元級;而國債交易、清算流程及流動性管理,不僅帶來額外成本,也高度依賴專業團隊與金融機構的協作執行。 更關鍵的是,為了確保「即贖即兌」的用戶體驗,發行方必須在鏈下準備充足的流動性頭寸,以應對極端行情下的大額贖回請求。 這一配置邏輯已十分接近傳統貨幣市場基金或清算銀行的風險準備機制,遠非「智能合約鎖倉」那麼簡單。 為支撐這一架構,發行方還必須建立高度穩定且可審計的技術系統,涵蓋鏈上與鏈下的關鍵金融流程。通常包括智能合約部署、多鏈鑄造、跨鏈橋配置、錢包白名單機制、清算系統、節點維運、安全風險控管系統以及 API 對接等。 這些系統不僅要支援大規模交易處理和資金流監控,還需具備可升級性,以適應監管變動與業務擴展。 不同於一般 DeFi 專案的「輕量部署」,穩定幣的底層系統實質上承擔著「公共結算層」的角色,技術與維運成本常年處於數百萬美元級別。 合規、儲備與系統,是穩定幣發行的三大基礎工程,共同決定了專案能否長期可持續發展。 從本質上說,穩定幣並非一個技術工具產品,而是一種兼具信託、合規架構與支付能力的金融基礎設施。 只有那些真正擁有跨境金融牌照、機構級清算體系、鏈上鏈下技術能力、以及可控分銷通路的企业,才有可能把穩定幣作為平台級能力去經營。 也正因如此,在決定是否進入這一賽道之前,企業首先要判斷自己是否具備搭建完整穩定幣體系的能力,包括:能否獲得多地監管的持續認可?是否擁有自有或可信託管的資金系統?是否能直接掌控錢包、交易所等通路資源,真正打通流通端? 這不是一個能輕裝上陣的創業機會,而是一場對資本、系統與長期能力要求極高的硬仗。 發了穩定幣,然後呢? 完成穩定幣的發行工作,僅僅是開始。 監管許可、技術系統、託管結構,這些只是入場的前提。真正的難題,是如何讓它流通起來。 穩定幣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有沒有人使用」。只有當穩定幣被交易所支援、被錢包整合、被支付網關和商戶接入,並最終被用戶使用,它才算真正實現了流通。而在這條路上,還有高昂的分銷成本等著他們。 在洞察 Beating 聯合數位資產自託管服務商 Safeheron 發布的穩定幣產業鏈圖解中,穩定幣發行只是整個鏈條的起點,而要想穩定幣能夠流通,則需要將目光投向中下游。 以 USDT、USDC 與 PYUSD 為例,可以清楚看到三條截然不同的流通策略: ·USDT 早期依靠灰色場景,建構起不可複製的網路效應,憑藉先發優勢,迅速佔據市場標準地位; ·USDC 在合規框架下以通路合作為主,依賴 Coinbase 等平台逐步擴張; 而 PYUSD 即便背靠 PayPal,也需依賴激勵手段拉動 TVL,並且始終難以打入真正的使用場景。 它們路徑不同,卻都揭示了同一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