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藍,描繪你的無限可能!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動玩法
1. 在 Gate廣場 發布原創內容(圖片 / 視頻 / 手繪 / 數字創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藍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標題或正文必須包含標籤: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內容中需附上一句對Gate的祝福或寄語(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辦越好,藍色永恆!”)。
4. 內容需爲原創且符合社區規範,禁止抄襲或搬運。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Gate × Redbull 聯名賽車拼裝套裝
二等獎(3名):Gate品牌衛衣
三等獎(5名):Gate品牌足球
備注:若無法郵寄,將統一替換爲合約體驗券:一等獎 $200、二等獎 $100、三等獎 $50。
🏆 評選規則
官方將綜合以下維度評分:
創意表現(40%):主題契合度、創意獨特性
內容質量(30%):畫面精美度、敘述完整性
社區互動度(30%):點讚、評論及轉發等數據
川普力挺加密貨幣:從反對到支持的戰略轉變
從懷疑到支持:川普對加密貨幣態度的轉變及其影響
川普對加密貨幣的看法經歷了顯著的轉變。2020年以前,他公開表示不認可加密貨幣的價值。然而到了2024年,他不僅表達了對加密貨幣的支持,還將其融入競選策略中。這一轉變反映了他對市場趨勢和技術發展的敏銳適應,也展示了他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未來的洞察。
川普逐漸認識到加密貨幣不僅是一種新型資產,更是可能重塑全球金融體系的革命性技術。他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對加密貨幣的積極看法,並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張來吸引加密貨幣社區的支持。
反對監管打壓
川普承諾如果再次當選總統,將不會利用監管機構對加密貨幣進行打壓。他認爲現任監管機構的政策對行業造成了不利影響,並表示可能會任命更友好的監管者。川普強調,過度監管會扼殺創新,阻礙美國在全球加密貨幣市場的領導地位。
他還承諾上任後將立即任命比特幣和加密貨幣顧問委員會,制定透明的監管指導方針,並在100天內完成。這體現了他將比特幣納入國家戰略儲備的決心,以及爲加密貨幣市場提供明確友好監管環境的意願。
國家比特幣儲備計劃
面對美國超過35萬億美元的國家債務,川普提出了建立國家比特幣儲備的創新解決方案。他認爲比特幣作爲去中心化貨幣,不僅可以成爲有效的債務管理工具,還可能成爲國家戰略資產的一部分。川普強調了美國在加密貨幣領域保持領先地位的重要性,並暗示政府可能用比特幣償還國債。
這一策略得到了一些政治和行業專家的支持。有參議員已經提出了建立比特幣戰略儲備的法案,目標是在五年內收購並持有大量比特幣,以對沖國家債務。這表明川普的計劃在國會中有一定支持基礎,並有可能實現。
阻止中央銀行數字貨幣
川普明確表示,如果再次當選,他將不允許創建央行數字貨幣(CBDC)。他認爲CBDC會賦予政府過多控制權,嚴重侵犯個人金融隱私。川普強調CBDC可能使政府對資金擁有絕對控制權,這對自由構成威脅,並誓言阻止它在美國推行。
他的立場得到了一些共和黨議員的支持,他們共同提交了旨在阻止在美國推出CBDC的法案。川普主張保護現有加密貨幣體系,維護公衆的財務自由,強調每個美國人都有權自行保管數字資產並進行交易,不受政府監視和控制。
接受加密貨幣捐贈
川普競選團隊宣布接受通過加密貨幣平台進行的捐贈,這不僅顯示了他對加密貨幣領域的認可,也是競選策略的一大創新。這一舉措旨在吸引科技愛好者和加密貨幣社區的支持,拓寬競選資金來源,加深與支持者的聯繫。
這一決策可能會對其他政治競選活動產生示範效應,促使更多團隊考慮接受加密貨幣捐贈。同時,這也顯示了川普對金融科技趨勢的適應和引領,可能會提高公衆對加密貨幣合法性和重要性的認識。
推動金融創新
川普表示看到了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前景,並暗示將制定友好的監管政策來鼓勵行業發展和創新。他強調美國必須成爲這個領域的領導者,並提出要將美國打造爲世界加密貨幣之都,削減監管,促進國內能源生產增長。
川普還提出了全面的加密政策,涵蓋從穩定幣監管到比特幣自我保管權。他希望比特幣在美國開採、鑄造和制造,這不僅能提升美國在全球加密貨幣市場的地位,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爲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未來政策預測
如果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預計他將推動以下加密貨幣相關政策:
營造更寬松的監管環境,任命支持加密貨幣的監管者,促進行業發展和創新。
建立國家比特幣儲備,將比特幣作爲應對國家債務的工具和戰略資產。
堅決反對推出央行數字貨幣(CBDC),保護個人金融隱私和自由。
推動金融創新,制定友好政策鼓勵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提升美國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這些政策旨在利用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潛力,推動美國經濟創新和增長,同時維護個人金融自由和隱私。雖然可能引發爭議和挑戰,但這些政策展示了川普對加密貨幣的堅定支持,以及他對美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前瞻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