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全球穩定幣產業發展報告:美元穩定幣主導市場,USDC有望五年內超越USDT2025年是穩定幣發展歷程中的關鍵年份。這一年,穩定幣不僅在市場規模和交易活躍度上創下新高,監管政策和資本關注度也同步加速。這種最初作爲加密市場內部"避風港"工具的資產類別,正逐步拓展到全球支付、跨境貿易、DeFi基礎設施甚至主權信用的前沿領域。一份最新發布的行業報告指出,穩定幣已成爲連接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最關鍵的基礎設施之一,並正在改變全球金融運行格局。該報告對穩定幣產業的全局進行了追蹤與分析,結合鏈上交易數據、政策進展與產業演化路徑,從發展歷程、市場結構、應用場景、全球監管、發展潛力與潛在風險六個維度進行了系統梳理與分析。## 美元穩定幣佔據絕對優勢報告發現,全球穩定幣市場中,美元穩定幣的市場份額佔據絕對優勢,發行量達到2564億美元。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法幣穩定幣仍處於萌芽狀態。排名第二的歐元穩定幣規模僅爲4.9億美元。日元、英鎊、韓元、裏拉穩定幣規模則在數十萬美元到千萬美元之間。這表明非美元法幣穩定幣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截至2025年7月,全球穩定幣總市值已超過2500億美元,較年初增長顯著。其中,USDT與USDC兩者市值合計佔據市場的86.5%,形成穩定幣領域的雙寡頭格局。與此同時,鏈上年轉帳總額高達36.3萬億美元,超越某信用卡公司的全年總交易額,成爲全球支付網絡的新基石。此外,USDC在2025年增速明顯,年內增速達到40.9%。按此增速推算,USDC有望在2030年前後超越USDT。這場爆發並非曇花一現,而是由多重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 美、歐、港等主要經濟體陸續推進穩定幣立法,監管路徑日漸明朗;* 多家傳統金融與科技巨頭紛紛進入市場;* USDC母公司成功赴美上市,激發了資本市場對穩定幣的想象力;* 多國高通脹地區(如阿根廷、土耳其、尼日利亞)用戶將其視作"數字美元"避險工具;* DeFi、RWA、支付結算等新興場景持續爲穩定幣注入實際需求。從鏈上活躍度來看,目前全球月活穩定幣地址已超過3000萬個,鏈上總持幣地址則突破1.68億。根據某數據平台的統計,在剔除機器人和交易所錢包後,真實用戶主導的交易佔比已從2023年的不足15%提升至當前的22%左右,使用者結構正逐步從套利機器人向企業與散戶過渡。## 穩定幣進入"主流戰場"穩定幣的角色,正從"交易避險錨"升級爲"數字金融主流資產"。今年以來,全球多家科技巨頭與金融機構陸續加碼穩定幣布局:* 某穩定幣發行商成功在美股掛牌,市值一度逼近千億人民幣,成爲穩定幣行業首個"準系統性金融公司";* 多家支付巨頭集成穩定幣結算:某支付公司推出自有穩定幣,並在高性能公鏈上線;另一家支付巨頭與合作夥伴在B2B結算中引入USDC;* 國內電商和金融科技巨頭進軍香港穩定幣市場;* 零售巨頭通過與加密公司合作,推動穩定幣直接用於線上零售支付;* 新興公鏈高增長:某些新型公鏈憑藉低費率和高擴展性吸引大量穩定幣部署,其中一家公鏈的穩定幣市值年內增長逾600%。傳統金融、互聯網平台與加密原生力量的共同推動,使穩定幣從"加密專用結算工具"升級爲廣泛可用的數字支付中介,也爲其監管合規提出更高要求。## 規模熱潮背後仍存結構性不確定性然而,在火熱的市場表現背後,穩定幣也面臨諸多結構性挑戰與爭議。首先是"真實使用規模"問題。報告指出,雖然穩定幣整體轉帳額高達36萬億美元,但其中高達七至八成由機器人、交易所內部轉帳等"虛擬流量"構成,真正的C端或企業端使用規模仍需進一步挖掘和定義。其次是"錨定機制與透明度"問題。USDT雖居於行業之巔,卻仍未發布由權威機構出具的完整審計報告,其儲備資產結構與風險敞口長期爲市場爭議焦點;而USDC盡管更透明合規,但在應用普及與生態整合方面仍與USDT存在差距。此外,各國監管政策之間仍存差異與博弈,部分地區尚未開放穩定幣使用,而部分市場(如香港、新加坡)則主動承擔起制度創新的試驗田角色。值得關注的是,美國《GENIUS法案》已經明確穩定幣不屬於證券、禁止算法穩定幣、要求儲備金100%爲高流動性資產(如現金與短期美債),這一立法若正式生效,將深刻影響現有主流穩定幣的運行邏輯與全球合規結構。## 報告亮點:六大維度全景透視穩定幣進化路線本次發布的報告採用鏈上統計+分類追蹤+公開信息交叉驗證的方式,對穩定幣發展進行了全面梳理,涵蓋以下六大維度:1. 發展歷程:從BitUSD到USDT、DAI、USDC,回顧穩定幣十年演進路線;2. 市場格局:詳解"USDT+USDC"雙寡頭結構、公鏈發行份額分布、月活用戶趨勢等核心數據;3. 應用場景:聚焦穩定幣在跨境支付、DeFi、零售支付與RWA等領域的關鍵角色;4. 全球監管:系統梳理中、美、歐、港、日韓等主要經濟體監管動態與立法路徑;5. 未來潛力:分析穩定幣如何成爲全球支付網絡、美國國債購買力量、以及CBDC競合關係;6. 風險警示:涵蓋脫錨、審計透明性、系統性攻擊、洗錢監管難題等潛在挑戰。報告還特別指出,當前非美元穩定幣仍處於發展早期:歐元穩定幣市值不足5億美元,日元、英鎊、韓元等貨幣穩定幣市值多在千萬美元級別,未來仍有巨大拓展空間。
2025年穩定幣報告:美元主導格局持續 USDC或5年內超USDT
2025年全球穩定幣產業發展報告:美元穩定幣主導市場,USDC有望五年內超越USDT
2025年是穩定幣發展歷程中的關鍵年份。這一年,穩定幣不僅在市場規模和交易活躍度上創下新高,監管政策和資本關注度也同步加速。這種最初作爲加密市場內部"避風港"工具的資產類別,正逐步拓展到全球支付、跨境貿易、DeFi基礎設施甚至主權信用的前沿領域。
一份最新發布的行業報告指出,穩定幣已成爲連接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最關鍵的基礎設施之一,並正在改變全球金融運行格局。該報告對穩定幣產業的全局進行了追蹤與分析,結合鏈上交易數據、政策進展與產業演化路徑,從發展歷程、市場結構、應用場景、全球監管、發展潛力與潛在風險六個維度進行了系統梳理與分析。
美元穩定幣佔據絕對優勢
報告發現,全球穩定幣市場中,美元穩定幣的市場份額佔據絕對優勢,發行量達到2564億美元。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法幣穩定幣仍處於萌芽狀態。排名第二的歐元穩定幣規模僅爲4.9億美元。日元、英鎊、韓元、裏拉穩定幣規模則在數十萬美元到千萬美元之間。這表明非美元法幣穩定幣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截至2025年7月,全球穩定幣總市值已超過2500億美元,較年初增長顯著。其中,USDT與USDC兩者市值合計佔據市場的86.5%,形成穩定幣領域的雙寡頭格局。與此同時,鏈上年轉帳總額高達36.3萬億美元,超越某信用卡公司的全年總交易額,成爲全球支付網絡的新基石。此外,USDC在2025年增速明顯,年內增速達到40.9%。按此增速推算,USDC有望在2030年前後超越USDT。
這場爆發並非曇花一現,而是由多重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
從鏈上活躍度來看,目前全球月活穩定幣地址已超過3000萬個,鏈上總持幣地址則突破1.68億。根據某數據平台的統計,在剔除機器人和交易所錢包後,真實用戶主導的交易佔比已從2023年的不足15%提升至當前的22%左右,使用者結構正逐步從套利機器人向企業與散戶過渡。
穩定幣進入"主流戰場"
穩定幣的角色,正從"交易避險錨"升級爲"數字金融主流資產"。今年以來,全球多家科技巨頭與金融機構陸續加碼穩定幣布局:
傳統金融、互聯網平台與加密原生力量的共同推動,使穩定幣從"加密專用結算工具"升級爲廣泛可用的數字支付中介,也爲其監管合規提出更高要求。
規模熱潮背後仍存結構性不確定性
然而,在火熱的市場表現背後,穩定幣也面臨諸多結構性挑戰與爭議。
首先是"真實使用規模"問題。報告指出,雖然穩定幣整體轉帳額高達36萬億美元,但其中高達七至八成由機器人、交易所內部轉帳等"虛擬流量"構成,真正的C端或企業端使用規模仍需進一步挖掘和定義。
其次是"錨定機制與透明度"問題。USDT雖居於行業之巔,卻仍未發布由權威機構出具的完整審計報告,其儲備資產結構與風險敞口長期爲市場爭議焦點;而USDC盡管更透明合規,但在應用普及與生態整合方面仍與USDT存在差距。
此外,各國監管政策之間仍存差異與博弈,部分地區尚未開放穩定幣使用,而部分市場(如香港、新加坡)則主動承擔起制度創新的試驗田角色。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GENIUS法案》已經明確穩定幣不屬於證券、禁止算法穩定幣、要求儲備金100%爲高流動性資產(如現金與短期美債),這一立法若正式生效,將深刻影響現有主流穩定幣的運行邏輯與全球合規結構。
報告亮點:六大維度全景透視穩定幣進化路線
本次發布的報告採用鏈上統計+分類追蹤+公開信息交叉驗證的方式,對穩定幣發展進行了全面梳理,涵蓋以下六大維度:
報告還特別指出,當前非美元穩定幣仍處於發展早期:歐元穩定幣市值不足5億美元,日元、英鎊、韓元等貨幣穩定幣市值多在千萬美元級別,未來仍有巨大拓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