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hainlink Labs政府事務團隊如今,通證化正在成爲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環節。機構將現實世界資產轉換成公鏈上的通證,可以提高價值傳輸系統的效率、透明性和可及性。在美國各地,金融機構、基礎設施提供方以及決策者都在積極探索如何將通證資產融入更宏觀的市場體系中。通證化的底層技術也被用於支持穩定幣、通證化國債、基金以及其他金融工具。而下一步就需要建立相應的監管環境,以推進這一轉型。本文將探討美國在通證化領域面臨的三大監管挑戰,並提出決策者應對挑戰可以採取的三種具體舉措。## **美國在通證化領域面臨的三大挑戰****挑戰一:通證資產如何分類?** 通證化最大的監管不確定性就是在法律上缺乏統一的分類標準。美國法律目前對於數字資產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分類標準。因此,通證資產往往根據具體情況來分類,缺乏統一標準。比如,由法幣抵押的穩定幣可能被分類爲支付工具、價值儲存產品、證券、基金或銀行存款。具體如何劃分要取決於穩定幣的結構是什麼以及評估者是誰。許多發行方爲了避免被分類爲證券,會故意不支付利息或不實現收益功能。通證化的國債產品也面臨類似挑戰。雖然美國國債不需要在美國證監會註冊,但如果要把它們打包成通證產品,就可能會觸發《投資公司法》。在其他情況下,收益或拆分可能會促使監管者將通證視爲證券。由於缺乏清晰的定義,許多公司不得不聽取法務團隊的意見並做出保守的產品設計決策,以規避監管風險。另外,由於最底層的分類問題沒有解決,導致決策者無法制定有針對性的規定。美國監管者只有對通證資產執行統一的分類標準並在法律層面定義這些標準,市場才能脫離灰色地帶真正地合法運行。**挑戰二:應該建立哪些互操作性標準?**通證化的核心理念是數字資產應該跨越各個區塊鏈、平台和金融機構自由流動,並且要像互聯網上的數據一樣輕鬆、可靠地流動。理論上來說,這個願景已經實現了。像Chainlink CCIP這樣的互操作性協議可以讓通證資產跨不同區塊鏈和系統傳輸。盡管基礎設施在不斷發展,但政策響應卻相對滯後。目前美國還沒有明確的監管框架來解釋通證資產在跨系統傳輸時應遵守哪些合規義務。而一旦資產離開原生環境,圍繞托管、交易限制、投資者保護和合規義務等方面的種種問題就揮之不去。比如,當通證化基金從一條鏈傳輸到另一條鏈時,有時候不確定接收資產的區塊鏈環境是否必須達到相同的持牌或監管標準。機構如果不清楚監管規定到底是什麼,就不敢輕易將資產跨鏈。這種不確定性降低了市場信心,分化了流動性,並限制了通證市場被廣泛採用。**挑戰三:到底是什麼限制了主流用戶進入市場?** 人們常說通證化可以降低準入壁壘,讓金融產品更值得信任,因此可以讓更多人參與金融市場。然而如今,大多數美國客戶都很難在現有平台上接觸到通證資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受監管的通證化產品通常只允許私下發行,或只能面向合格投資者發行。而且市場監管規則混亂復雜,比如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匯款規定,經紀交易商需要註冊,或者需要爲特定類型的信托業務或金融活動設計專用信托牌照,這一切都讓大多數面向零售客戶的平台很難大規模推出通證化產品。這會導致市場分化,機構投資者和高淨值個人可以優先進入通證化市場,而零售客戶卻被冷落在一旁。如果沒有針對零售客戶的清晰監管規定,許多平台都只會在小範圍或離岸展開業務。 另外,大衆認知也存在差距。許多客戶都不知道通證資產是什麼,這些資產和傳統產品有什麼區別,以及儲備金證明、自動化合規或全天候流動性等功能將爲他們帶來哪些價值。由於市場缺乏監管基礎和可行的用例,大衆對於通證資產的認知和信任一直都難以提升。## **美國政策如何爲通證化發展掃清障礙****解決方案一:明確通證資產的具體定義**通證化在法律上的許多不確定性都是因爲缺乏清晰、統一的定義而導致的。由於對數字金融工具缺乏統一的分類標準,開發者、金融機構和監管者只能使用20世紀的法律來解釋21世紀的產品。這種法律上的模糊導致機構在設計產品時往往會採取保守態度,在法律定位上也會規避風險,而且不同機構的待遇也會有所差異。2025年《GENIUS法案》的出臺推動了這一領域的發展,目前該法案已經通過參議院投票,這爲法幣抵押的穩定幣提出了法律框架。該法案明確指出,架構合理的穩定幣不屬於證券,這大幅提振了發行方和用戶的信心。而其他資產類別也需要同樣清晰的定義,比如通證化國債、基金以及現實世界資產。新的各項草案將催生出下一個改變市場結構的重要法案,有望對這一議題進行更全面的覆蓋。這些提案不主張將通證產品強行歸類爲“證券”或“商品”,而是要基於數字資產的功能結構和風險狀況來分類。明確通證資產的定義,將爲整個行業打下更堅實的法律基礎,監管者也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實施更統一的監管規定。**解決方案二:制定互操作性政策標準**如今,美國的監管規定並沒有解釋托管、交易限制或投資者保護等義務如何應用於跨鏈或跨平台用例中。這給機構運行造成了摩擦,必須要明確監管才能讓機構跨網路流暢運行。許多機構會將資產存放在封閉的環境中,因爲在這種環境中更容易管理法律責任。《GENIUS法案》引導監管者爲支付穩定幣制定了互操作性標準,因此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然而,這些標準仍然覆蓋不夠全面。還需要爲國債、基金和現實世界資產等其他通證資產制定相應標準。決策者可以建立監管框架,讓合規義務和資產同步跨系統轉移,以縮小差距。其中包括統一制定政策,對機構進行聯合指導,或開展架構明確的試點項目,讓企業可以在清晰的監管框架下探索互操作性用例。有了一套清晰的互操作性標準後,企業就可以放心大膽地開發現實世界用例,確定通證資產不僅在技術上,在法律層面也可以實現跨系統轉移。**解決方案三:爲主流用戶進入通證資產世界奠定基礎**要讓更多主流用戶進入通證資產世界,就需要制定更清晰的規則,規定如何以安全合規的方式將這些產品銷售給大衆。雖然大衆對通證資產的關注度不斷上升,但許多機構仍然受到監管架構的限制,因爲這些監管架構當初在制定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通證化金融的出現。決策者現在有機會通過制定一套新的框架來降低這些壁壘,允許更多零售客戶參與其中,同時又不影響信任和監管。可以採取的舉措包括完善通證化產品平台的許可途徑,明確適合通用的資產類別,以及圍繞風險披露、托管和投資者保護制定統一的標準。這些變化將提升發行機構的信心,面向公衆發行通證資產;也有助於消費者更好地理解這些產品。將大衆教育、透明性和負責任的分銷機制結合在一起,才能確保通證化發展不僅能惠服務於機構,還能惠及普通客戶。## **總結**通證化是幾十年一次的機遇,將推動金融市場的現代化發展。這項技術已經成熟,機構的需求也真實存在。現在亟需建立監管環境,大力推動市場發展和建設。美國無需從零開始建立系統,而只需要好好推進以下三個方面,即:明確劃定監管責任;在法律層面清晰定義數字資產;以及爲通證化產品建立可行的進入市場路徑。《GENIUS法案》、後續更新的各項市場結構法案以及《通證化報告法案》都指向了正確的方向,而現在我們需要行動起來了。有了合適的法律框架,美國就可以建立可信、安全且可擴展的通證資產市場,引領全球通證資產發展。
一文讀懂美國政策如何促進通證化發展勢頭
作者: Chainlink Labs政府事務團隊
如今,通證化正在成爲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環節。機構將現實世界資產轉換成公鏈上的通證,可以提高價值傳輸系統的效率、透明性和可及性。
在美國各地,金融機構、基礎設施提供方以及決策者都在積極探索如何將通證資產融入更宏觀的市場體系中。通證化的底層技術也被用於支持穩定幣、通證化國債、基金以及其他金融工具。而下一步就需要建立相應的監管環境,以推進這一轉型。
本文將探討美國在通證化領域面臨的三大監管挑戰,並提出決策者應對挑戰可以採取的三種具體舉措。
美國在通證化領域面臨的三大挑戰
挑戰一:通證資產如何分類?
通證化最大的監管不確定性就是在法律上缺乏統一的分類標準。美國法律目前對於數字資產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分類標準。因此,通證資產往往根據具體情況來分類,缺乏統一標準。比如,由法幣抵押的穩定幣可能被分類爲支付工具、價值儲存產品、證券、基金或銀行存款。具體如何劃分要取決於穩定幣的結構是什麼以及評估者是誰。許多發行方爲了避免被分類爲證券,會故意不支付利息或不實現收益功能。
通證化的國債產品也面臨類似挑戰。雖然美國國債不需要在美國證監會註冊,但如果要把它們打包成通證產品,就可能會觸發《投資公司法》。在其他情況下,收益或拆分可能會促使監管者將通證視爲證券。由於缺乏清晰的定義,許多公司不得不聽取法務團隊的意見並做出保守的產品設計決策,以規避監管風險。另外,由於最底層的分類問題沒有解決,導致決策者無法制定有針對性的規定。美國監管者只有對通證資產執行統一的分類標準並在法律層面定義這些標準,市場才能脫離灰色地帶真正地合法運行。
挑戰二:應該建立哪些互操作性標準?
通證化的核心理念是數字資產應該跨越各個區塊鏈、平台和金融機構自由流動,並且要像互聯網上的數據一樣輕鬆、可靠地流動。理論上來說,這個願景已經實現了。像Chainlink CCIP這樣的互操作性協議可以讓通證資產跨不同區塊鏈和系統傳輸。
盡管基礎設施在不斷發展,但政策響應卻相對滯後。目前美國還沒有明確的監管框架來解釋通證資產在跨系統傳輸時應遵守哪些合規義務。而一旦資產離開原生環境,圍繞托管、交易限制、投資者保護和合規義務等方面的種種問題就揮之不去。
比如,當通證化基金從一條鏈傳輸到另一條鏈時,有時候不確定接收資產的區塊鏈環境是否必須達到相同的持牌或監管標準。機構如果不清楚監管規定到底是什麼,就不敢輕易將資產跨鏈。這種不確定性降低了市場信心,分化了流動性,並限制了通證市場被廣泛採用。
挑戰三:到底是什麼限制了主流用戶進入市場?
人們常說通證化可以降低準入壁壘,讓金融產品更值得信任,因此可以讓更多人參與金融市場。然而如今,大多數美國客戶都很難在現有平台上接觸到通證資產。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受監管的通證化產品通常只允許私下發行,或只能面向合格投資者發行。而且市場監管規則混亂復雜,比如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匯款規定,經紀交易商需要註冊,或者需要爲特定類型的信托業務或金融活動設計專用信托牌照,這一切都讓大多數面向零售客戶的平台很難大規模推出通證化產品。
這會導致市場分化,機構投資者和高淨值個人可以優先進入通證化市場,而零售客戶卻被冷落在一旁。如果沒有針對零售客戶的清晰監管規定,許多平台都只會在小範圍或離岸展開業務。
另外,大衆認知也存在差距。許多客戶都不知道通證資產是什麼,這些資產和傳統產品有什麼區別,以及儲備金證明、自動化合規或全天候流動性等功能將爲他們帶來哪些價值。由於市場缺乏監管基礎和可行的用例,大衆對於通證資產的認知和信任一直都難以提升。
美國政策如何爲通證化發展掃清障礙
解決方案一:明確通證資產的具體定義
通證化在法律上的許多不確定性都是因爲缺乏清晰、統一的定義而導致的。由於對數字金融工具缺乏統一的分類標準,開發者、金融機構和監管者只能使用20世紀的法律來解釋21世紀的產品。這種法律上的模糊導致機構在設計產品時往往會採取保守態度,在法律定位上也會規避風險,而且不同機構的待遇也會有所差異。
2025年《GENIUS法案》的出臺推動了這一領域的發展,目前該法案已經通過參議院投票,這爲法幣抵押的穩定幣提出了法律框架。該法案明確指出,架構合理的穩定幣不屬於證券,這大幅提振了發行方和用戶的信心。而其他資產類別也需要同樣清晰的定義,比如通證化國債、基金以及現實世界資產。
新的各項草案將催生出下一個改變市場結構的重要法案,有望對這一議題進行更全面的覆蓋。這些提案不主張將通證產品強行歸類爲“證券”或“商品”,而是要基於數字資產的功能結構和風險狀況來分類。明確通證資產的定義,將爲整個行業打下更堅實的法律基礎,監管者也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實施更統一的監管規定。
解決方案二:制定互操作性政策標準
如今,美國的監管規定並沒有解釋托管、交易限制或投資者保護等義務如何應用於跨鏈或跨平台用例中。這給機構運行造成了摩擦,必須要明確監管才能讓機構跨網路流暢運行。許多機構會將資產存放在封閉的環境中,因爲在這種環境中更容易管理法律責任。
《GENIUS法案》引導監管者爲支付穩定幣制定了互操作性標準,因此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然而,這些標準仍然覆蓋不夠全面。還需要爲國債、基金和現實世界資產等其他通證資產制定相應標準。
決策者可以建立監管框架,讓合規義務和資產同步跨系統轉移,以縮小差距。其中包括統一制定政策,對機構進行聯合指導,或開展架構明確的試點項目,讓企業可以在清晰的監管框架下探索互操作性用例。
有了一套清晰的互操作性標準後,企業就可以放心大膽地開發現實世界用例,確定通證資產不僅在技術上,在法律層面也可以實現跨系統轉移。
解決方案三:爲主流用戶進入通證資產世界奠定基礎
要讓更多主流用戶進入通證資產世界,就需要制定更清晰的規則,規定如何以安全合規的方式將這些產品銷售給大衆。雖然大衆對通證資產的關注度不斷上升,但許多機構仍然受到監管架構的限制,因爲這些監管架構當初在制定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通證化金融的出現。
決策者現在有機會通過制定一套新的框架來降低這些壁壘,允許更多零售客戶參與其中,同時又不影響信任和監管。可以採取的舉措包括完善通證化產品平台的許可途徑,明確適合通用的資產類別,以及圍繞風險披露、托管和投資者保護制定統一的標準。
這些變化將提升發行機構的信心,面向公衆發行通證資產;也有助於消費者更好地理解這些產品。將大衆教育、透明性和負責任的分銷機制結合在一起,才能確保通證化發展不僅能惠服務於機構,還能惠及普通客戶。
總結
通證化是幾十年一次的機遇,將推動金融市場的現代化發展。這項技術已經成熟,機構的需求也真實存在。現在亟需建立監管環境,大力推動市場發展和建設。
美國無需從零開始建立系統,而只需要好好推進以下三個方面,即:明確劃定監管責任;在法律層面清晰定義數字資產;以及爲通證化產品建立可行的進入市場路徑。《GENIUS法案》、後續更新的各項市場結構法案以及《通證化報告法案》都指向了正確的方向,而現在我們需要行動起來了。
有了合適的法律框架,美國就可以建立可信、安全且可擴展的通證資產市場,引領全球通證資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