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以太网价值几何?**边际变化:某科技公司"积极拥抱"以太网。**某科技公司早先于3月推出适用于各种数据中心的AI优化网络,随后在5月的财报中指引下一年度以太网平台(包括DPU卡和交换机等)将贡献几十亿美元营收体量,均表现该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其网络连接向以太网方向蔓延的进程。**历史沿革:以太网和IB网络"之争"。**- **通用VS专用:** 以太网是当前广泛应用的局域网,使用标准的以太网设备、线缆和接口卡,借助交换机或路由器实现各个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IB网是适用于高性能计算和AI场景的网络,通过专用设备、线缆和接口卡,以交换机实现直接连接和高效通信。- **设计初衷导致性能侧重不同:** 以太网和IB网络"纷争"由来已久,最初各自的设计目标和应用场景不同,直接导致两者在性能侧重上存在差异,整体来看,以太网兼容性较高、成本较低、灵活性较好,IB网性能更优秀,具备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性和高可扩展性等优点。- **以太网群众基础强、IB网背靠某公司话语权强:** 总体来看,以太网作为过去数十年使用最广泛的通信协议,其受众群体众多,用户接受程度高,成本更低,兼容性强,但因为过去在高性能AI计算场景使用较少,且供应商分散,导致AI发展初期,以太网的综合效果相较于封闭的某公司方案有所欠缺。某公司凭借其领先的显卡性能和用户粘性,使得IB协议在目前的AI连接领域拔得头筹,但IB由于溢价较高,用户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隐形组网成本,相同预算下,采购到的显卡,光模块、交换机硬件数量就会较少。**展望终局:以太网是答案。**- **某公司≠IB网络:** 全球跨服务器AI连接主力军为IB协议与以太网协议,IB网络协议主导方为某公司,但不意味着该公司仅接受IB方案,从该公司收购InfiniBand后,也收购了某以太网交换机以及网络接口卡供应商的举措来看,就可见其长远布局是考虑了以太网方案的。- **以太网高性能的优势逐渐明显:** 根据某公司数据,应用在万兆以太网与4x InfiniBand下的性能比较显示,在大多数情况下万兆以太网能够实现比IB高10%的应用性能。- **AI以太网较传统以太网,更考验高性能、高稳定性、高带宽、低抖动等AI场景痛点,目前初步形成超以太网联盟和某公司以太网平台两大主流阵营:**我们认为,以太网拥有更好的性能,更好的大规模集群能力,以及更为核心的开放性,伴随后续AI生成内容发展进程加快,对集群能力和算力的需求更为庞大,以太网有望逐步成为主流的网络互联方案。IB和以太之争或逐步淡出,届时比拼将存在于超以太网联盟和某公司的AI以太网方案之间,无论哪一种方案占据主流,都将促进交换机市场空间的拓宽和行业整体发展的加速。因此我们建议关注交换机行业,从芯片、制造、品牌商均有望受益于以太网方案在AI应用场景中渗透率的逐步提升。**我们认为线性驱动可插拨光模块方案或成为某科技公司AI以太网的最佳选项。** 线性驱动可插拨光模块,主要运用于高速光模块领域,就是通过线性直驱技术替换传统的DSP,具有低功耗、低延迟、低成本、和可热插拔等优势。但也由于去掉了传统的DSP芯片,该方案更需要和交换机进行配合。我们认为,某科技公司/超以太网联盟的AI以太网方案较IB方案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成本低,为了继续贯彻系统低成本低功耗的特性,在光模块的选择上也倾向于采用低成本的线性驱动可插拨光模块方案,因此后续该方案渗透率有望加速,但由于该方案需要和交换机进行配合,对光模块厂商在产业内上下游合作协同要求更高,龙头公司将更加具备优势。
AI以太网崛起 交换机行业迎来新机遇
AI以太网价值几何?
**边际变化:某科技公司"积极拥抱"以太网。**某科技公司早先于3月推出适用于各种数据中心的AI优化网络,随后在5月的财报中指引下一年度以太网平台(包括DPU卡和交换机等)将贡献几十亿美元营收体量,均表现该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其网络连接向以太网方向蔓延的进程。
历史沿革:以太网和IB网络"之争"。
通用VS专用: 以太网是当前广泛应用的局域网,使用标准的以太网设备、线缆和接口卡,借助交换机或路由器实现各个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IB网是适用于高性能计算和AI场景的网络,通过专用设备、线缆和接口卡,以交换机实现直接连接和高效通信。
设计初衷导致性能侧重不同: 以太网和IB网络"纷争"由来已久,最初各自的设计目标和应用场景不同,直接导致两者在性能侧重上存在差异,整体来看,以太网兼容性较高、成本较低、灵活性较好,IB网性能更优秀,具备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性和高可扩展性等优点。
以太网群众基础强、IB网背靠某公司话语权强: 总体来看,以太网作为过去数十年使用最广泛的通信协议,其受众群体众多,用户接受程度高,成本更低,兼容性强,但因为过去在高性能AI计算场景使用较少,且供应商分散,导致AI发展初期,以太网的综合效果相较于封闭的某公司方案有所欠缺。某公司凭借其领先的显卡性能和用户粘性,使得IB协议在目前的AI连接领域拔得头筹,但IB由于溢价较高,用户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隐形组网成本,相同预算下,采购到的显卡,光模块、交换机硬件数量就会较少。
展望终局:以太网是答案。
某公司≠IB网络: 全球跨服务器AI连接主力军为IB协议与以太网协议,IB网络协议主导方为某公司,但不意味着该公司仅接受IB方案,从该公司收购InfiniBand后,也收购了某以太网交换机以及网络接口卡供应商的举措来看,就可见其长远布局是考虑了以太网方案的。
以太网高性能的优势逐渐明显: 根据某公司数据,应用在万兆以太网与4x InfiniBand下的性能比较显示,在大多数情况下万兆以太网能够实现比IB高10%的应用性能。
AI以太网较传统以太网,更考验高性能、高稳定性、高带宽、低抖动等AI场景痛点,目前初步形成超以太网联盟和某公司以太网平台两大主流阵营:
我们认为,以太网拥有更好的性能,更好的大规模集群能力,以及更为核心的开放性,伴随后续AI生成内容发展进程加快,对集群能力和算力的需求更为庞大,以太网有望逐步成为主流的网络互联方案。IB和以太之争或逐步淡出,届时比拼将存在于超以太网联盟和某公司的AI以太网方案之间,无论哪一种方案占据主流,都将促进交换机市场空间的拓宽和行业整体发展的加速。因此我们建议关注交换机行业,从芯片、制造、品牌商均有望受益于以太网方案在AI应用场景中渗透率的逐步提升。
我们认为线性驱动可插拨光模块方案或成为某科技公司AI以太网的最佳选项。 线性驱动可插拨光模块,主要运用于高速光模块领域,就是通过线性直驱技术替换传统的DSP,具有低功耗、低延迟、低成本、和可热插拔等优势。但也由于去掉了传统的DSP芯片,该方案更需要和交换机进行配合。我们认为,某科技公司/超以太网联盟的AI以太网方案较IB方案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成本低,为了继续贯彻系统低成本低功耗的特性,在光模块的选择上也倾向于采用低成本的线性驱动可插拨光模块方案,因此后续该方案渗透率有望加速,但由于该方案需要和交换机进行配合,对光模块厂商在产业内上下游合作协同要求更高,龙头公司将更加具备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