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块链世界的价值机制探索在区块链发展过程中,去中心化的价格博弈机制一直是被忽视的问题。近年来随着DeFi的蓬勃发展,业内外人士才开始对链上的价格机制有了初步的认知和探索。如何在链上生成更符合区块链本质的价格变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区块链交易的发展比特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区块链项目,开创了"区块链"这一概念。比特币的首次场外交易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程序员用10000枚BTC兑换了两张披萨券,由此比特币有了最初的价格 - 0.003美分。价格反映了单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其水平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这次交易中比特币的价格是程序员与披萨商家达成的均衡,虽然只是两个人的小市场,但标志着比特币货币交易属性的萌芽。随后数字货币交易所应运而生,为BTC爱好者提供交易场所,也带来了"价格需求"。矿工、信仰者、资本家、普通投资者等各方参与者的博弈,逐步完善了比特币的一般均衡属性。然而,随着比特币热度攀升,传统金融向加密资产倾斜,中心化交易所的强者恒强和不透明问题日益严重。我们是否能完全信任中心化交易所显示的当前价格?当BTC价格剧烈波动时,是否真的有那么多加密资产能在链上瞬间完成转账交易?中心化交易所与纯链上交互存在计算单位的差异。交易所以毫秒计,而区块链以"区块"为单位。BTC出块时间10分钟,以太坊13秒,均与中心化交易所的数据处理能力有较大差距。这导致转账在链上完成,而交易价格由中心化交易所提供的割裂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准确评估交易所价格数据的真实性。在缺乏有效监管的加密领域,数据造假难以避免。即使监管严格如中国股市仍存在财务造假,更遑论中心化交易所。正因如此,热钱和杠杆更易在此肆意躁动,推动加密资产迅速进入大众视野,吸引高风险偏好者和金融机构入场。## 区块链的"信任"机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放松监管后金融创新工具的滥用,投机狂潮涌入导致信用破产。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倒闭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标志,漂亮的财报数据掩盖了内部的腐败。此后"信任"和"安全"成为金融领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同年,比特币白皮书发布,提出了一个不依赖"信任"的协议构想。2009年初,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首枚比特币被挖出。比特币从构思到发布再到上线,至少经历了数年时间的思考、建模和推理,涉及密码学、哈希算法、工作量证明、时间戳、椭圆曲线、非合作博弈、金融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对人性的思考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庞大的知识储备和时间积累。比特币最重要的特质是"去中心化",即发行和转账不受任何主体控制,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反人性操作。为了消除"信任主体",比特币转账需要将交易信息广播给所有节点确认。简单说,就像证明自己的母亲需要所有人同意一样。这无疑效率极低且反人性,但无需信任任何第三方担保却高度安全,去中心化程度越高,安全性越高。经过十多年发展,比特币市值已达万亿美元级别。如今进行过亿美元的比特币转账已变得轻而易举,只需一个地址向另一地址转移,无需信任任何第三方。相比之下,现实世界中过亿美元资产转移涉及身份审查、资产评估、用途审核、来源核查、定价等一系列需要第三方处理的事项,时间和人力成本高昂,效率低下。但在传统领域别无选择,因为人们对传统机构的信任度决定了自身的选择。传统领域的信任至关重要。一个国家、银行或组织的发展都是建立信任的过程,需要长期提升综合实力。国家需要提升管理、科技、教育、金融、军事、文化等方面来奠定安全和信任基础,成本巨大。因此,大国的市场和贸易能承载的体量也随信任和共识的提升而增长,银行和组织同理。但这又带来新问题:当一个组织缺乏制衡时,面对巨大利益,掌控者或团体能否经受住诱惑?人性最不可靠,即便存在150多年的雷曼兄弟也会倒闭,信任瞬间崩塌。排除中心化因素,没有中心化风险的信任机制——比特币协议成为人类社会的新希望。## 区块链的价格机制对于加密资产,价格机制即定价过程。比特币的定价取决于参与博弈的各方玩家,包括矿工、持有者、合约和杠杆交易者等。其生态的多元化导致价格博弈复杂化,这个博弈过程交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决定。那么,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行为轨迹能否公示于链上?这个定价过程能否像转账一样,以去中心化方式在链上生成?并且,随着去中心化程度提高、参与博弈人数增加,其安全性是否会提升,能承载的体量是否会增大?以太坊的可编程金融为加密领域爱好者提供了创新机会。DeFi市值和锁仓量持续攀升,使我们不得不重视价格变量问题。当DeFi承载的资金体量达到千亿、万亿美元甚至更高时,需要多高信誉等级的主体才值得我们信任?或者说,信任的倒退是否会让我们继续相信某个第三方主体或组织?## 当前DeFi的选择目前DeFi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1. 去中心化抵押借贷2. 去中心化交易和闪兑3. 算法稳定币4. BTC Token化5. 合成资产6. 期货、保险等去中心化金融衍生品这些DeFi协议大多需要使用链上价格,如抵押借贷的平仓价格、交易闪兑的实时价格、金融衍生品的清算价格等。大部分DeFi协议选择使用有节点喂价的预言机,或由项目方自行输出价格。这种价格采集方式基本是接入主要中心化交易所的API,将价格数据直接上传或多节点上传取中间值,供DeFi协议使用。显然,价格博弈的主要路径仍不透明,中心化因素影响极大,使用当前价格的DeFi协议及用户无法有效验证,这与区块链"去中心化"、"信任机器"的本质相悖。其次,Token难以更好地捕获协议价值,协议大部分时间处于停滞状态。DeFi之所以生存,是由于价格波动在中心化与去中心化通信计算水平差异间形成套利空间,促使交易产生,滋养各DeFi协议。当前预言机只在价格波动达到项目方请求标准时才输出价格,没有相对保真和连贯的价格信息流输出。这相当于比特币协议内只在发生转账时才有算力维护系统运转,而非持续运作。这种价格机制不符合区块链本质,也无法承载更大体量的市场。## NEST Protocol的价格机制选择比特币协议和以太坊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是由内部系统设计产生和延展的。但价格变量无法在区块链内部主动生成,需要人为上传价格,就像比特币转账需要人来转账,以太坊智能合约需要人来触发一样。关键在于是否广播到全网,任何人都可以无需许可地参与验证。NEST选择延续比特币的去中心化路线,以非合作博弈方式完成生产环节,输出价格信息流。即将定价博弈引入去中心化协议,在链上同步生成价格信息。NEST Protocol的核心是预言机,可对已开通的任意ERC20 Token/ETH预言机进行报价、验证,将双边资产存入报价合约,进行报价挖矿,且过程无需许可和第三方担保。这相当于比特币算力注入维护转账协议运转并获得BTC奖励,NEST为双边资产注入维护价格信息流输出并获得NEST奖励。报价者的身份不重要,可以是交易所、机构或个人,关键在于任何人都可以对此价格进行验证。验证方式是在有套利利润时激励验证者来套利,25个以太坊区块内未被套利的价格视为真实价格,被NEST系统录入供调用者使用。这类似于比特币协议内发起的转账需要全网确认才被记录,NEST中任何人都可以验证报价是否存在套利空间,确认无套利空间的价格才被系统录入为真实价格。NEST Protocol参与博弈的玩家越多,系统越安全,所能承载的资金体量越大,反之亦然。即体量越大越值得信任,这是信任自己、亲自验证,而非信任任意主体,与比特币殊途同归。比特币吸收了传统领域长达百年的账本系统,将转账以去中心化方式在比特币协议上进行博弈,这条路已走了十二年。NEST将吸收加密世界的价格博弈战场,从中心化交易所的价格博弈引入NEST Protocol,这将是一场持久的共识之战。链上世界与现实世界是两个平行世界,预言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难以更准确、更有效地应用到传统领域资产。任何所谓"可信"验证节点都是不可信的,以去中心化方式做好链上原生资产的价格信息流才是迈向传统领域的第一步。## 结语"去中心化"是一种文明,体现了人类独有的能力,可以将智力转化为语言、逻辑和虚构能力,创造出史无前例的"文明"。文明可以聚集数亿人口,让知识代代增值,甚至抵抗饥荒、瘟疫等自然选择的重大挑战。区块链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本质是提出假说,然后归纳、证明、证伪。一开始就宣称不容置疑的终极真理,那是"神学"而非科学。即使代表人类起源的进化论,其提出也是从假说开始。正是因为达尔文有幸环游世界,看到了众多欧洲人从未见过的物种,样本增多才得以提出假说。去中心化之路的延续,价格博弈机制延续区块链去中心化精神的假说,不能断言一定成功,但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毕竟,区块链成功的样本还不多见。
探索区块链世界的去中心化价格机制
区块链世界的价值机制探索
在区块链发展过程中,去中心化的价格博弈机制一直是被忽视的问题。近年来随着DeFi的蓬勃发展,业内外人士才开始对链上的价格机制有了初步的认知和探索。如何在链上生成更符合区块链本质的价格变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区块链交易的发展
比特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区块链项目,开创了"区块链"这一概念。比特币的首次场外交易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程序员用10000枚BTC兑换了两张披萨券,由此比特币有了最初的价格 - 0.003美分。
价格反映了单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其水平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这次交易中比特币的价格是程序员与披萨商家达成的均衡,虽然只是两个人的小市场,但标志着比特币货币交易属性的萌芽。
随后数字货币交易所应运而生,为BTC爱好者提供交易场所,也带来了"价格需求"。矿工、信仰者、资本家、普通投资者等各方参与者的博弈,逐步完善了比特币的一般均衡属性。
然而,随着比特币热度攀升,传统金融向加密资产倾斜,中心化交易所的强者恒强和不透明问题日益严重。我们是否能完全信任中心化交易所显示的当前价格?当BTC价格剧烈波动时,是否真的有那么多加密资产能在链上瞬间完成转账交易?
中心化交易所与纯链上交互存在计算单位的差异。交易所以毫秒计,而区块链以"区块"为单位。BTC出块时间10分钟,以太坊13秒,均与中心化交易所的数据处理能力有较大差距。这导致转账在链上完成,而交易价格由中心化交易所提供的割裂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准确评估交易所价格数据的真实性。
在缺乏有效监管的加密领域,数据造假难以避免。即使监管严格如中国股市仍存在财务造假,更遑论中心化交易所。正因如此,热钱和杠杆更易在此肆意躁动,推动加密资产迅速进入大众视野,吸引高风险偏好者和金融机构入场。
区块链的"信任"机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放松监管后金融创新工具的滥用,投机狂潮涌入导致信用破产。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倒闭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标志,漂亮的财报数据掩盖了内部的腐败。此后"信任"和"安全"成为金融领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同年,比特币白皮书发布,提出了一个不依赖"信任"的协议构想。2009年初,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首枚比特币被挖出。比特币从构思到发布再到上线,至少经历了数年时间的思考、建模和推理,涉及密码学、哈希算法、工作量证明、时间戳、椭圆曲线、非合作博弈、金融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对人性的思考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庞大的知识储备和时间积累。
比特币最重要的特质是"去中心化",即发行和转账不受任何主体控制,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反人性操作。为了消除"信任主体",比特币转账需要将交易信息广播给所有节点确认。简单说,就像证明自己的母亲需要所有人同意一样。这无疑效率极低且反人性,但无需信任任何第三方担保却高度安全,去中心化程度越高,安全性越高。
经过十多年发展,比特币市值已达万亿美元级别。如今进行过亿美元的比特币转账已变得轻而易举,只需一个地址向另一地址转移,无需信任任何第三方。相比之下,现实世界中过亿美元资产转移涉及身份审查、资产评估、用途审核、来源核查、定价等一系列需要第三方处理的事项,时间和人力成本高昂,效率低下。但在传统领域别无选择,因为人们对传统机构的信任度决定了自身的选择。
传统领域的信任至关重要。一个国家、银行或组织的发展都是建立信任的过程,需要长期提升综合实力。国家需要提升管理、科技、教育、金融、军事、文化等方面来奠定安全和信任基础,成本巨大。因此,大国的市场和贸易能承载的体量也随信任和共识的提升而增长,银行和组织同理。但这又带来新问题:当一个组织缺乏制衡时,面对巨大利益,掌控者或团体能否经受住诱惑?人性最不可靠,即便存在150多年的雷曼兄弟也会倒闭,信任瞬间崩塌。排除中心化因素,没有中心化风险的信任机制——比特币协议成为人类社会的新希望。
区块链的价格机制
对于加密资产,价格机制即定价过程。比特币的定价取决于参与博弈的各方玩家,包括矿工、持有者、合约和杠杆交易者等。其生态的多元化导致价格博弈复杂化,这个博弈过程交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决定。那么,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行为轨迹能否公示于链上?这个定价过程能否像转账一样,以去中心化方式在链上生成?并且,随着去中心化程度提高、参与博弈人数增加,其安全性是否会提升,能承载的体量是否会增大?
以太坊的可编程金融为加密领域爱好者提供了创新机会。DeFi市值和锁仓量持续攀升,使我们不得不重视价格变量问题。当DeFi承载的资金体量达到千亿、万亿美元甚至更高时,需要多高信誉等级的主体才值得我们信任?或者说,信任的倒退是否会让我们继续相信某个第三方主体或组织?
当前DeFi的选择
目前DeFi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这些DeFi协议大多需要使用链上价格,如抵押借贷的平仓价格、交易闪兑的实时价格、金融衍生品的清算价格等。大部分DeFi协议选择使用有节点喂价的预言机,或由项目方自行输出价格。
这种价格采集方式基本是接入主要中心化交易所的API,将价格数据直接上传或多节点上传取中间值,供DeFi协议使用。显然,价格博弈的主要路径仍不透明,中心化因素影响极大,使用当前价格的DeFi协议及用户无法有效验证,这与区块链"去中心化"、"信任机器"的本质相悖。
其次,Token难以更好地捕获协议价值,协议大部分时间处于停滞状态。DeFi之所以生存,是由于价格波动在中心化与去中心化通信计算水平差异间形成套利空间,促使交易产生,滋养各DeFi协议。当前预言机只在价格波动达到项目方请求标准时才输出价格,没有相对保真和连贯的价格信息流输出。这相当于比特币协议内只在发生转账时才有算力维护系统运转,而非持续运作。这种价格机制不符合区块链本质,也无法承载更大体量的市场。
NEST Protocol的价格机制选择
比特币协议和以太坊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是由内部系统设计产生和延展的。但价格变量无法在区块链内部主动生成,需要人为上传价格,就像比特币转账需要人来转账,以太坊智能合约需要人来触发一样。关键在于是否广播到全网,任何人都可以无需许可地参与验证。
NEST选择延续比特币的去中心化路线,以非合作博弈方式完成生产环节,输出价格信息流。即将定价博弈引入去中心化协议,在链上同步生成价格信息。
NEST Protocol的核心是预言机,可对已开通的任意ERC20 Token/ETH预言机进行报价、验证,将双边资产存入报价合约,进行报价挖矿,且过程无需许可和第三方担保。这相当于比特币算力注入维护转账协议运转并获得BTC奖励,NEST为双边资产注入维护价格信息流输出并获得NEST奖励。
报价者的身份不重要,可以是交易所、机构或个人,关键在于任何人都可以对此价格进行验证。验证方式是在有套利利润时激励验证者来套利,25个以太坊区块内未被套利的价格视为真实价格,被NEST系统录入供调用者使用。这类似于比特币协议内发起的转账需要全网确认才被记录,NEST中任何人都可以验证报价是否存在套利空间,确认无套利空间的价格才被系统录入为真实价格。
NEST Protocol参与博弈的玩家越多,系统越安全,所能承载的资金体量越大,反之亦然。即体量越大越值得信任,这是信任自己、亲自验证,而非信任任意主体,与比特币殊途同归。
比特币吸收了传统领域长达百年的账本系统,将转账以去中心化方式在比特币协议上进行博弈,这条路已走了十二年。NEST将吸收加密世界的价格博弈战场,从中心化交易所的价格博弈引入NEST Protocol,这将是一场持久的共识之战。链上世界与现实世界是两个平行世界,预言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难以更准确、更有效地应用到传统领域资产。任何所谓"可信"验证节点都是不可信的,以去中心化方式做好链上原生资产的价格信息流才是迈向传统领域的第一步。
结语
"去中心化"是一种文明,体现了人类独有的能力,可以将智力转化为语言、逻辑和虚构能力,创造出史无前例的"文明"。文明可以聚集数亿人口,让知识代代增值,甚至抵抗饥荒、瘟疫等自然选择的重大挑战。
区块链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本质是提出假说,然后归纳、证明、证伪。一开始就宣称不容置疑的终极真理,那是"神学"而非科学。
即使代表人类起源的进化论,其提出也是从假说开始。正是因为达尔文有幸环游世界,看到了众多欧洲人从未见过的物种,样本增多才得以提出假说。去中心化之路的延续,价格博弈机制延续区块链去中心化精神的假说,不能断言一定成功,但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毕竟,区块链成功的样本还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