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投资新纪元:加密资产纳入401(k)计划2025年8月7日,美国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金融里程碑。特朗普总统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为401(k)退休储蓄计划打开了新的投资大门。这项决策不仅允许私募股权和房地产投资,更首次将加密资产纳入其中,标志着美国退休投资策略的重大转变。这一政策的影响深远:- 它为加密市场提供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向世界传递了推动加密市场走向成熟的积极信号。- 养老金投资组合将更加多元化,有望获得更高回报,但同时也面临更大的市场波动和风险。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一决策堪称加密货币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回顾401(k)计划的演变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大萧条时期,养老金改革允许投资股票。尽管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与今天大不相同,但这一变革与现在引入加密资产的趋势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大萧条前的养老金体系20世纪初至1920年代,美国的养老金制度主要采用固定收益计划。在这种模式下,雇主承诺为员工提供退休后的稳定月度收入。这一制度源于19世纪末的工业化浪潮,旨在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劳动力。当时的养老金投资策略极为保守。普遍认为,养老金应当追求安全性而非高收益。受"法律清单"法规的限制,养老金主要投资于政府债券、高质量公司债券和市政债券等低风险资产。这种保守策略在经济繁荣时期运行良好,但也限制了潜在的投资回报。## 大萧条的冲击与养老金危机1929年10月,华尔街股灾爆发,标志着大萧条的开始。道琼斯指数从峰值暴跌近90%,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崩溃。失业率飙升至25%,无数企业倒闭。尽管当时的养老金基金很少投资股票,但经济危机仍然通过间接途径对其造成了严重打击。许多雇主企业破产,无法履行养老金承诺,导致养老金支付中断或大幅缩减。这场危机引发了公众对雇主和政府养老金管理能力的质疑,推动了联邦政府的干预。1935年,《社会保障法》出台,建立了全国性的养老金体系,但私营和公共养老金仍主要由地方管理。监管者强调,养老金应避免投资股票等被视为"赌博"的资产。然而,危机后经济复苏缓慢,债券收益率开始下降,部分原因是联邦税收的扩张。这为后续的变革埋下了伏笔。此时,收益率不足以覆盖承诺的回报的问题逐渐显现。## 后大萧条时期的投资转向与争议大萧条结束后,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1940年代-1950年代),养老金投资策略开始缓慢转变,从保守的债券投资转向包括股票在内的权益资产。这一转变过程充满争议和挑战。战后经济复苏,但市政债券市场停滞,收益率降至1.2%的低点,无法满足养老金的担保回报。公共养老金面临"赤字支付"压力,纳税人负担加重。同时,私人信托基金开始采用"谨慎人规则"。该规则源于19世纪的信托法,但在1940年代被重新诠释为只要整体"谨慎",就允许进行多元化投资以追求更高回报。这一规则最初适用于私人信托,但逐步开始影响公共养老金。1950年,纽约州率先部分采纳谨慎人规则,允许养老金投资高达35%的权益资产。这标志着从"法律清单"向灵活投资的转变。其他州纷纷效仿,如北卡罗来纳州在1957年授权投资公司债券,并在1961年允许10%的股票配置,到1964年增至15%。这一改变引发了激烈争议。反对者(主要是精算师和工会)认为,股票投资可能重蹈1929年股灾的覆辙,将退休资金置于市场波动的风险之中。媒体和政治家称其为"拿工人血汗钱赌博",担心经济下行时养老金会崩盘。为缓解争议,初期投资比例被严格限制在10-20%,并优先投资"蓝筹股"。随后的一段时间,受益于战后牛市,争议逐渐消失,证明了股票投资的回报潜力。## 后续发展与制度化到1960年,公共养老金非政府证券的占比超过40%。纽约州市政债券持有率从1955年的32.3%降至1966年的1.7%。这一转变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但也使养老金更加依赖市场表现。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出台,将谨慎投资者标准应用于公共养老金。尽管初期存在争议,股票投资最终被广泛接受,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中养老金损失惨重,再次引发了类似的辩论。## 信号释放当前401(k)引入加密资产与之前引入股票投资的争议高度相似,两者均涉及从保守投资向高风险资产的转变。显然,加密资产目前的成熟度更低,波动性更高,这可视为一种更为激进的养老金改革,同时也释放出一些重要信号。加密资产的推广、监管和教育都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以提高人们对这类新兴资产的接受度和风险意识。从市场角度来看,股票纳入养老金计划在美股的长期牛市中受益匪浅。加密资产若要复制这一成功,也必须走出稳定向上的市场走势。同时,由于401(k)资金本质上是长期锁定的,养老金买入加密资产相当于一种"囤币"行为,可以视为另一种形式的"加密资产战略储备"。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这项政策对加密货币行业都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附录:401(k)计划解析401(k)是美国《国内税收法典》第401(k)条下的一种雇主赞助的退休储蓄计划,于1978年首次引入。它允许员工通过税前工资(或税后工资,视具体计划而定)存入个人退休账户,用于长期储蓄和投资。401(k)是一种"固定缴款计划",与传统的"固定收益计划"不同,其核心在于员工和雇主共同供款,投资收益或损失由员工个人承担。### 供款机制员工可以从每期工资中扣除一定比例作为401(k)供款,存入个人账户。雇主通常会提供"匹配供款",即根据员工供款的一定比例追加资金,具体匹配金额视雇主政策而定,非强制性。### 投资选择401(k)不是单一基金,而是一个由员工控制的个人账户。资金可投资于雇主预设的"菜单"选项,常见包括标普500指数基金、债券基金、混合配置基金等。2025年的行政令允许加入私募股权、房地产和加密资产。员工需要从菜单中选择投资组合,或接受默认选项。雇主只负责提供选项,不参与具体投资决策。- 收益归属:投资收益完全归员工所有,无需与雇主或他人分享。- 风险承担:若市场下跌,损失由员工自行承担,没有兜底机制。这种结构为员工提供了更大的投资自由度和潜在收益,但也要求他们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和责任。
美国401(k)计划纳入加密资产 开启退休投资新纪元
退休投资新纪元:加密资产纳入401(k)计划
2025年8月7日,美国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金融里程碑。特朗普总统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为401(k)退休储蓄计划打开了新的投资大门。这项决策不仅允许私募股权和房地产投资,更首次将加密资产纳入其中,标志着美国退休投资策略的重大转变。
这一政策的影响深远: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一决策堪称加密货币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回顾401(k)计划的演变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大萧条时期,养老金改革允许投资股票。尽管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与今天大不相同,但这一变革与现在引入加密资产的趋势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大萧条前的养老金体系
20世纪初至1920年代,美国的养老金制度主要采用固定收益计划。在这种模式下,雇主承诺为员工提供退休后的稳定月度收入。这一制度源于19世纪末的工业化浪潮,旨在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劳动力。
当时的养老金投资策略极为保守。普遍认为,养老金应当追求安全性而非高收益。受"法律清单"法规的限制,养老金主要投资于政府债券、高质量公司债券和市政债券等低风险资产。
这种保守策略在经济繁荣时期运行良好,但也限制了潜在的投资回报。
大萧条的冲击与养老金危机
1929年10月,华尔街股灾爆发,标志着大萧条的开始。道琼斯指数从峰值暴跌近90%,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崩溃。失业率飙升至25%,无数企业倒闭。
尽管当时的养老金基金很少投资股票,但经济危机仍然通过间接途径对其造成了严重打击。许多雇主企业破产,无法履行养老金承诺,导致养老金支付中断或大幅缩减。
这场危机引发了公众对雇主和政府养老金管理能力的质疑,推动了联邦政府的干预。1935年,《社会保障法》出台,建立了全国性的养老金体系,但私营和公共养老金仍主要由地方管理。
监管者强调,养老金应避免投资股票等被视为"赌博"的资产。
然而,危机后经济复苏缓慢,债券收益率开始下降,部分原因是联邦税收的扩张。这为后续的变革埋下了伏笔。此时,收益率不足以覆盖承诺的回报的问题逐渐显现。
后大萧条时期的投资转向与争议
大萧条结束后,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1940年代-1950年代),养老金投资策略开始缓慢转变,从保守的债券投资转向包括股票在内的权益资产。这一转变过程充满争议和挑战。
战后经济复苏,但市政债券市场停滞,收益率降至1.2%的低点,无法满足养老金的担保回报。公共养老金面临"赤字支付"压力,纳税人负担加重。
同时,私人信托基金开始采用"谨慎人规则"。该规则源于19世纪的信托法,但在1940年代被重新诠释为只要整体"谨慎",就允许进行多元化投资以追求更高回报。这一规则最初适用于私人信托,但逐步开始影响公共养老金。
1950年,纽约州率先部分采纳谨慎人规则,允许养老金投资高达35%的权益资产。这标志着从"法律清单"向灵活投资的转变。其他州纷纷效仿,如北卡罗来纳州在1957年授权投资公司债券,并在1961年允许10%的股票配置,到1964年增至15%。
这一改变引发了激烈争议。反对者(主要是精算师和工会)认为,股票投资可能重蹈1929年股灾的覆辙,将退休资金置于市场波动的风险之中。媒体和政治家称其为"拿工人血汗钱赌博",担心经济下行时养老金会崩盘。
为缓解争议,初期投资比例被严格限制在10-20%,并优先投资"蓝筹股"。随后的一段时间,受益于战后牛市,争议逐渐消失,证明了股票投资的回报潜力。
后续发展与制度化
到1960年,公共养老金非政府证券的占比超过40%。纽约州市政债券持有率从1955年的32.3%降至1966年的1.7%。这一转变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但也使养老金更加依赖市场表现。
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出台,将谨慎投资者标准应用于公共养老金。尽管初期存在争议,股票投资最终被广泛接受,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中养老金损失惨重,再次引发了类似的辩论。
信号释放
当前401(k)引入加密资产与之前引入股票投资的争议高度相似,两者均涉及从保守投资向高风险资产的转变。显然,加密资产目前的成熟度更低,波动性更高,这可视为一种更为激进的养老金改革,同时也释放出一些重要信号。
加密资产的推广、监管和教育都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以提高人们对这类新兴资产的接受度和风险意识。
从市场角度来看,股票纳入养老金计划在美股的长期牛市中受益匪浅。加密资产若要复制这一成功,也必须走出稳定向上的市场走势。同时,由于401(k)资金本质上是长期锁定的,养老金买入加密资产相当于一种"囤币"行为,可以视为另一种形式的"加密资产战略储备"。
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这项政策对加密货币行业都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附录:401(k)计划解析
401(k)是美国《国内税收法典》第401(k)条下的一种雇主赞助的退休储蓄计划,于1978年首次引入。它允许员工通过税前工资(或税后工资,视具体计划而定)存入个人退休账户,用于长期储蓄和投资。
401(k)是一种"固定缴款计划",与传统的"固定收益计划"不同,其核心在于员工和雇主共同供款,投资收益或损失由员工个人承担。
供款机制
员工可以从每期工资中扣除一定比例作为401(k)供款,存入个人账户。雇主通常会提供"匹配供款",即根据员工供款的一定比例追加资金,具体匹配金额视雇主政策而定,非强制性。
投资选择
401(k)不是单一基金,而是一个由员工控制的个人账户。资金可投资于雇主预设的"菜单"选项,常见包括标普500指数基金、债券基金、混合配置基金等。2025年的行政令允许加入私募股权、房地产和加密资产。
员工需要从菜单中选择投资组合,或接受默认选项。雇主只负责提供选项,不参与具体投资决策。
这种结构为员工提供了更大的投资自由度和潜在收益,但也要求他们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