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結了五類「還活着的 VC 」,以及他們是怎麼活下來的
從上周末 BCHDE 宣布停止二期和新項目投資開始,這周越來越多華人 VC 開始復盤自己基金的回報率了。
可以看到,即使是牛市,這輪週期華人 VC 的一級投資整體回報其實也不行。即使是「上幣率」看起來還不錯的 VC,但真正在回報率上,表現並不理想。
但我也觀察到,還是有一些活得還不錯的 VC。他們爲啥能活下來?我總結了五類(當然也有很多 VC 是以下好幾種的混合):
01|轉二級
傳統投資型 VC 今年過得都不太行,所以很多直接轉型去做二級。比如 meme coin、港美股,甚至傳統金融交易。
只要轉型夠快,依然有肉喫。這一輪山寨幣的流動性都不好,除了主流幣之外,港美股都是非常好的選擇,錢都是聚集在錢最多的地方。
02|輕量打法
還有一類 VC,直接減小基金規模,甚至做個人的天使投資人。小體量、小成本參與反而能有不錯的收益。
比起過去那種非要砸個幾百萬、搞「天王級融資」的打法,現在這類輕量化操作反而更敏捷、回報率也更靈活。
03|企業風投類
這類 VC 最大的特徵就是:自己本身有主營業務,比如交易所、公鏈、做市商。投資只是他們生態布局的一部分。
這種 VC 本質上更像 CVC(企業風投),有目標、有導向。他們投項目是爲了生態更繁榮——比如拉 TVL、提升交易深度、綁定特定團隊、強化鏈上活躍度等等。這類裏最典型的大家都知道:Y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