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结了五类「还活着的 VC 」,以及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从上周末 ABCDE 宣布停止二期和新项目投资开始,这周越来越多华人 VC 开始复盘自己基金的回报率了。
可以看到,即使是牛市,这轮周期华人 VC 的一级投资整体回报其实也不行。即使是「上币率」看起来还不错的 VC,但真正在回报率上,表现并不理想。
但我也观察到,还是有一些活得还不错的 VC。他们为啥能活下来?我总结了五类(当然也有很多 VC 是以下好几种的混合):
01|转二级
传统投资型 VC 今年过得都不太行,所以很多直接转型去做二级。比如 meme coin、港美股,甚至传统金融交易。
只要转型够快,依然有肉吃。这一轮山寨币的流动性都不好,除了主流币之外,港美股都是非常好的选择,钱都是聚集在钱最多的地方。
02|轻量打法
还有一类 VC,直接减小基金规模,甚至做个人的天使投资人。小体量、小成本参与反而能有不错的收益。
比起过去那种非要砸个几百万、搞「天王级融资」的打法,现在这类轻量化操作反而更敏捷、回报率也更灵活。
03|企业风投类
这类 VC 最大的特征就是:自己本身有主营业务,比如交易所、公链、做市商。投资只是他们生态布局的一部分。
这种 VC 本质上更像 CVC(企业风投),有目标、有导向。他们投项目是为了生态更繁荣——比如拉 TVL、提升交易深度、绑定特定团队、强化链上活跃度等等。这类里最典型的大家都知道:Y